
- 時間:2023-11-12 23:40:56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總結是一種對自身成長和進步的記錄,通過總結,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軌跡,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更好地改進和提升。怎樣發(fā)展自己的個性特點,實現(xiàn)自我價值?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如何撰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通用的總結寫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一
陽光,微雨,潮濕拂過的山野,格外地鮮綠。紅衣少女光著腳丫,背著小竹簍,半弓著腰,在山垅田間撿田螺。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不需要仄起平收。當薄霧輕輕地籠過端午的山垅田,那就是一首詩,一幅畫。
原生態(tài)的村莊,土木結構的房子,零星地散落在山坡上或是綠樹間。山間的小路上,開滿了各種黃的、白的、紫的、紅的,且知名的小花。在端午節(jié)前一天,房前屋后的草叢,會被鋤得很干凈,墻腳路邊都灑上白石灰。以此為界,不讓一些爬行動物隨便闖入。
端午節(jié)這天除了門前要掛菖蒲,艾葉避邪。村里的家家戶戶,都到田間地頭采些草藥,也叫“去寒茶”?!叭ズ琛庇奢牌眩熬栈?,魚腥草,燈芯草,車前子,金銀花,紫蘇,薄荷,山蒼柴等二十余味草藥配制而成。生活在農(nóng)村濕氣大,“去寒茶”驅病避邪,去濕氣、清熱解暑、還能起到御防感冒。據(jù)說,必須要這一天采的才能達到效果。
兒時的端午節(jié),午餐時肉粽是必不少的。殼薄肉脆的田螺,小溪里的魚,半煎半煮佐以青,紅辣椒,蒜頭,薄荷。溪魚的鮮美配上辣味辛香,可比得上山珍海味。可口的紅燒肉,自家種的茄子,黃瓜,四季豆,還有山上摘的野楊梅。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過節(jié),在孩提記憶中那就是頭等大事了。
行走輾轉于都市,穿梭在水泥鋼筋的叢林中。現(xiàn)代工業(yè)的文明,原生態(tài)的村莊已然城鎮(zhèn)化。新型農(nóng)業(yè),使許多物種都失去了它們的家園。相同的場景可以用影像記錄,然而遠去的記憶唯有用心記錄。很多時候,美好和遺憾是并存的。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二
他緩緩走到了崖邊,夕陽將他映在地上的影子拉得很長,他定神,望著西天快要消逝的一抹光亮,內心不禁泛起無限悵惘。
“與其茍且偷生,不如以死明志!”此時,他的目光中,多了一份堅毅,一份沉著,似乎還隱隱有一分釋然,他歷經(jīng)風霜的臉上,勉強扯出一個微笑,我想,那是他對自己一生辛勞的慰藉吧!
然后,他縱身跳入江中?!芭尽苯鏋R起了驚人的水花,空中僅有那殘留的淚……
驟然間,大雨傾盆,長天哭泣……
端午節(jié),寄托著人們無限的哀思……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三
四季的溫情與朝寒暮露,集結在五月的端午。遙遠的汨羅江,你是端午的開始。不屈的屈原,是端午蕩氣回腸的詩魂。引領眾多的文人騷客,千年傳揚。伴著五月的鮮花,一年一度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又走進了你我。
五月初一的早晨,父親就讓我去市場買艾蒿,說是用五月初一的艾蒿洗臉可以美容,可以讓人的容顏變得更加靚麗。究竟有無驗證只是先輩流傳。記得幼年時每逢端陽節(jié),母親領著姐姐用五色紙折各式葫蘆,然后是將折好的葫蘆,用紅線拴在父親找來的楊樹枝上,懸掛在自家的屋檐下,室內也是照樣懸掛,且葫蘆樣式多種多樣。這個儀式大多都在端陽節(jié)的前一日進行。鄰家有時也找我家?guī)兔椭奂埡J,母親總是樂善行施,絲毫不馬虎。
次日的早晨,也就是端陽節(jié)當天,等我們起床時,母親早已經(jīng)將用艾蒿水煮好的雞蛋端上了飯桌。但是,還不可以急著吃端午雞蛋,母親說,要用煮雞蛋的艾蒿水洗過臉,方可吃雞蛋。據(jù)說,艾蒿水洗臉可以驅蚊蟲叮咬,近幾年,科學家對此說法也有認可??磥砉湃说陌l(fā)明并非愚魯無知,早就有印證的。除了吃雞蛋,最具象征端午節(jié)的該屬“粽子”了。粽葉飄來了一年的好運,包住了一年的財運。溫情端午是母親用五色線穿起的草珠,拴出孩子一生的健康與平安,拴出兒女的彩色人生與錦繡前程。
粽子飄來五谷香,五色葫蘆送祥瑞。鮮花五月滿神州,草長鳶飛五月天?,F(xiàn)代的生活節(jié)奏在加速度,端午踏青已成時尚。晨曦,來來往往的人群,相約走向青青河邊草。那里的鮮花、霧靄、朝露,喜笑顏開;歡迎著每一位觀光客。你看,露珠閃著黎明的光芒,有意親吻著每位客人的服飾。因為這一天的露珠好似耀眼的珍珠,人們有意識的用露珠洗滌臉上的塵埃,洗去一年的陰霾。最主要的據(jù)說也可以治療各種皮膚頑疾。總而言之,端午的早晨猶如元宵節(jié)的夜晚,無論大人小孩,都要到外面走一走,仿佛這一天的空氣是最清新的,天是最藍的;空氣里彌漫著節(jié)日濃郁的特色。走一走,看一看,街上轉一轉,一年的心情會更燦爛。
汨羅江的水還在流淌,流淌著不屈的靈魂。屈原已去,詩魂猶在。屈子之魂蕩華夏,粽子深情寄懷思。北方?jīng)]有南國的龍舟,沒有雄黃的飛煙。我們有澎湃的激情,在草叢之間流連忘返。
溫馨的五月,溫情的端午,托起一輪新的朝陽……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四
家里向來是分工明確的,母親和奶奶負責包粽子,我與父親便負責采艾葉。
端午的田野里長滿了齊膝高的艾草,割上幾鐮刀,便是一小捆。接著到柳樹上割柳條,到小溪邊割菖蒲,找野花采露珠,裝在玻璃瓶帶回家。
一路上,東方放亮,抱艾而歸的我們沐浴著晨曦,歡呼雀躍。到家后,父親便忙著把柳條、艾條、菖蒲插于房門兩側,掛滿門楣縫隙,再把多余的艾條攤曬在窗臺上。經(jīng)過這樣的裝飾,房門翠綠,空氣清新,室內室外艾香飄逸。
中午時分,母親端著煮好的粽子放在餐桌上,滿屋飄著新粽葉的清香。一家人各自動手,解開粽繩,剝去粽葉,一邊吃著粽子一邊聊天,笑聲充滿著整個屋子。還要吃雞蛋和大蒜。據(jù)母親說,吃了大蒜煮雞蛋百毒不侵,能夠祛病,使得身體更健康;而且還把雄黃酒涂抹在耳邊、鼻子、眼眉、手脖、肚臍、腳趾等等,昭示著今后可以防毒蟲,不被侵蝕。
如今端午節(jié)被納入國家法定節(jié)日體系,同時還是中國和世界雙料非物質類文化遺產(chǎn)。這童年記憶里的夢也隨著歲月的更迭和時光的輪回,漸漸地讓我對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經(jīng)久不衰的習俗,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端午節(jié)經(jīng)過2000多年的歲月洗禮,依然有著其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這大概和我們國人守時令、重節(jié)氣、講傳統(tǒng)有關。所以,在我看來,所謂節(jié)日,應該是一種傳承,從奶奶傳給父親,父親傳給自己,自己傳給子孫,世代相傳。那一點能夠觸摸到的生命溫暖,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這飄著艾草香的有味道的記憶,都會刻骨銘心。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五
小時候,不知道什么是端午節(jié),只是每到這時候,媽媽會在我衣襟上縫上個紅布條,后來才知道,這是辟邪的。
至于粽子,那就更沒吃過了,現(xiàn)在想來,應該有幾個原因。第一,我們這里的農(nóng)村,農(nóng)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不種糯米,只有極少的黍米,如果單純的買米來包粽子,普通人家是沒有那個閑錢的。第二,棗太貴,每年收獲的棗,都會一個不剩地拿去換錢,根本舍不得吃。第三,沒有粽子葉,買不起。所以一直以來,也就沒有包粽子的風俗,沒吃過,沒見過,甚至沒聽說過。
但是,集市上有賣切糕的。拉著長長的尾音,得意地喊著:切——糕——切糕是黍米做的,黃黃的米夾著一層紅紅的棗,大約兩寸多厚,蓋在雪白的搌布下面,老遠就能聞見香甜的味道。賣切糕的推著手推車,一路走,一路叫賣著,往往后面會跟著幾個饞得流口水的孩子。
我也很饞切糕,但是,不會跟在后邊跑,因為,奶奶和媽媽都嚴厲地囑咐過我:買不起,饞死也買不起,別跟著跑丟人。那時候,我學會了一個道理,沒有指望的事情,不要去奢望,除了丟掉尊嚴,什么也沒有。
隨著改革開放,村里實行了生產(chǎn)責任制,家里的日子漸漸好過多了,村里來了換大米的,用小麥換。至今記得,那天是村里的節(jié)日,幾乎家家都換了大米,家家都吃的燜米飯,而且還加了棗一起煮的。米飯的清甜,從一個鍋臺竄到另一個鍋臺,從一個煙囪飄到另一個煙囪。那滋滋的香味,從鼻子一直鉆進心里,癢癢的撓著胃,要不斷的吞口水才能暫時安撫。那香味兒,比切糕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奶奶和媽媽允許我在鍋臺邊等著吃,這是看得見的希望,比什么都好。我忘記了當時吃了多少,只是那香味兒至今還在嘴邊沾著,多年之后,這味道一直不曾退去。
歲月流淌,越來越多的元素匯進了我對端午的感知,屈原、伍子胥、粽子、艾蒿、五毒餅……但是,我固執(zhí)的習慣,在端午的時候要吃燜米飯,加上棗燜,固執(zhí)的想要重溫那份香甜,還有長輩們給我的教誨。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六
一覺夢醒大天亮,渾身酸痛懶洋洋。迷迷糊糊恍恍惚惚中,習慣性地伸手從枕邊摸起“耳塞”往耳朵里塞,我的媽呀,咋那么痛啊?睜開迷糊著的眼睛一看,呵呵……笑死我了,原來恍恍惚惚之中,把插手機孔的插針當成“耳麥’塞耳朵了……呵呵,真是太糊涂太搞笑了嘛,笑死我了!
午飯后,大朋友們都去“編扇子切磋武功磨練意志血戰(zhàn)到底去咯”(玩牌)”;俺閑得無聊,就約起幾個小盆友到后院去摘“李子”玩。
李子樹長在山坡上,說是山但山不高,屬于淺丘,坡卻有些陡,前些天又一直下雨,坡上生了好多青苔有些濕滑。稍稍猶豫了一會,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嘻嘻哈哈就往山坡上爬。
誰讓你們那么不夠朋友的,俺都那么慘了,一個個還幸災樂禍的,哼哼!笑死你們,活該!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七
一九八八年的端午節(jié)是陽歷六月十八日,周一。
距離七月七日的高考,已經(jīng)開始用手指頭加腳趾頭就能數(shù)得清楚,所有人的神經(jīng)都緊張兮兮的,只是同學們之間的離情別意也開始升溫,很多留言冊在班級里相互傳遞著,都希望能給對方生命里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大家更多追求的是文采或者創(chuàng)意,卻不知道真正留言有價值的卻是自己本人,很多年后我們往往不會看留言冊里寫過什么,而是誰曾經(jīng)給我寫過留言。
我當時最希望的就是給我暗戀女孩的留言冊里寫幾個字,甚至都擬就了一首青澀的詩歌,可惜自始而終我都沒見過她的留言冊,因此很多想說的話也就只能自言自語了。
端午節(jié)那天,我做了一個詳盡的計劃,想和她說幾句話,于是鼓足勇氣在教室外等她,想看她匆匆進門時對她笑了笑,這個女孩也一定會對我笑的,我了解她的性格,我會問一句“五月大五吃雞蛋了嗎?”我們小城的規(guī)矩當時是吃雞蛋,粽子并不流行。五月大五也是我們那里對端午節(jié)的叫法。
她一定會說:“吃過了。你呢?”我就拿出蓄謀已久的倆雞蛋,告訴她:“我沒吃呢。有倆,給你一個吧。”然后她會有什么反應我就不知道了,但很想試試。
可是那天她來得很晚,以至于上課鈴都快響了她的座位一直是空的,我攥著手里的倆雞蛋有點失落,不知道是繼續(xù)等下去,還是干脆放棄這種獨角戲,就在這時一個我很熟悉的隔壁班女生急匆匆跑過來,看到我慢下了腳步,由于我們常在一起上大課,而且我也和她合作過事情,因此并不陌生,只是我對她是很不感興趣的,就想轉身離開,沒想到她卻問道:“五月大五吃雞蛋了嗎?”
我聲音里帶著一絲失望,但仍是很有禮貌的回答:“沒吃。你呢?”
她從兜里掏出倆雞蛋:“有兩個,給你一個?!?/p>
我很友好的搖搖手:“不用,不用,你自己留著吃吧?!?/p>
她塞到我手里,臉紅紅的跑了。
那天我吃了三個雞蛋,然后就是高考,我幸運考中,我暗戀的女孩落榜,給我雞蛋吃的那個女同學也落榜。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八
端午的日子,在濃濃的棕香飄逝,在青青的粽葉上劃過,在千針萬線中溜去,在撲鼻的艾葉里散落。
直到送走放蜂的人兒,看見遍野的雪白槐花,聞見馨香的油菜花,才知道,端午要來了。
走進端午,滿街的荷包掛滿街市,造型別致,栩栩如生。
走進端午,各色的粽子布滿店面,琳瑯滿目,余香裊裊。
走進端午,露珠在脆嫩的艾葉上流淌,草的氣息撲面而來。
也許,兩千多年前,那個因為國家滅忙,不忍茍活于亂世的偉大詩人,何曾能想到,滿懷家國仇恨,無奈的悲壯舉動,千年來令無數(shù)的人們緬懷祭奠。奔騰不息的汨羅江日夜向東,流過歲月的滄桑,流過歷史的長河,卻難以流逝人們對端午的向往。
端午的日子,是鄉(xiāng)下五谷灌漿發(fā)育的日子,田野里,麥浪此起彼伏,穗頭迸發(fā),似射一向蒼穹的萬箭,射一向成熟和豐收。鉆地的玉米,高粱拔地而生,靜下心來,屏住呼吸,你仿佛能聽見拔節(jié)的脆響。樹木郁郁蔥蔥發(fā)瘋似地瘋長,無名的小草山花競相生長怒放。
農(nóng)人的端午,簡單而充實,手修的荷包雖比不上出一售的萬般精美,簡單的造型,樸素的色彩,掛在孩子的前胸后背。五彩的花繩系滿手腕脖頸,香草的余香,雄黃的氣味,讓鄉(xiāng)下的端午充滿淡淡的氣氛和無盡的思念。
許多年前,自己不也是在祖母的精心打扮下,懸掛端午的物件兒,滿村子亂跑,生怕別人不知端午的到來。與其說盼望吃粽子,倒不如說是盼望蜂蜜的香甜。
今天,過去的是端午,留住的卻是對端午的感懷。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九
每年端午節(jié)的頭一天,老伴兒都要親手為家人包制一鍋粽子。
老伴兒始終認為,吃粽子,還得是親手包制的才好吃,才最有端午節(jié)的味道。
農(nóng)歷四月底,五月初。老伴兒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種材料都給買了來。有米粒飽滿糯米,紅紅的新疆大棗和顏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兒,再買來上好的五花肉。當然,濃綠新鮮的棕葉,又寬又長的馬蓮,更是不可缺少。
老伴兒包制的粽子個兒大,三角形狀周正,捆得結實,且味道存正。若是涼透了再吃,糯米qq的,大棗、葡萄干兒的酸酸甜甜;紅燒肉的滿口留香,稱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時,老伴兒絕不會讓我伸手。她會一個人蹲在廚房里包上個把小時。然后再用炆火把剛剛包好的粽子煮上。一會兒的功夫,滿屋彌漫著濃郁的棕香,讓人急不可耐。
當然,我也不閑著。老伴兒包粽子時,我就找出早就備好的五色亮光紙,自己疊紙葫蘆。這手藝還是小時候跟奶奶學的。盡管手工疊制的葫蘆,趕不上機制的精致,卻充滿了返璞歸真的端午節(jié)味道。
端午節(jié)這天,我必須起個大早,騎上自行車,去離家有一公里遠處的機場上,把頂著露水的艾蒿薅回來,傳說只有此時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災去病的作用。
艾蒿采回來了,便摘一些艾葉兒泡在洗臉盆里用來洗臉,掐一枝艾尖夾在耳朵縫里,或者信手將其插在發(fā)間,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細繩兒綁好后懸掛在門框上。在配上疊好的紙葫蘆,端午節(jié)的氣氛便營造好了。
吃早飯時,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吃粽子,吃茶葉蛋。在濃濃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十
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端午節(jié)吃粽子,已成為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每到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飄溢著甜絲絲的粽子清香。這個時候,到哪家串門,都會提上一溜粽子。每逢此時,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總是喜歡卷起褲腳趟著水去采粽葉,雖然辛苦,卻很樂意,因為這樣就不用花錢到鎮(zhèn)上去買了。
老家的端午,一般都在農(nóng)歷初四的晚上,男人攜家?guī)Э冢言缇蜏蕚浜玫亩Y物和粽子裝好,送到老丈人家,老丈人照例是要煮一大鍋粽子、雞蛋,末了,會把門墻上過春節(jié)貼的對聯(lián)撕一小塊下來泡成紅水,再把雞蛋染紅,寓意紅紅火火。
那時候雖然物資匱乏,但池塘里的魚、養(yǎng)的雞鴨還是有,扛一張網(wǎng),到池塘里撒一網(wǎng),殺一只雞,過節(jié)的肉菜就有了。園子里種得早的辣椒、豆角啊都去看過幾遍了,為了這個端午節(jié),硬是沒舍得摘。過節(jié)正好嘗下鮮啦。摘上一些花椒葉,和一些面粉,用油炸一下,真是鮮香美味。
如今,粽子花色更多,人們往超市直接買回家,送到東家,東家又提著送到西家,如此反復,送來送去,早就沒端午節(jié)的味兒了。
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再過過那曾經(jīng)的端午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十一
“五月風飄艾草香,雄黃槲粽祭端陽。汨羅水載離騷恨,青史垂名萬古揚?!边@是我寫的一首小詩《端午情》。如今,又是一年端午將至,大街小巷,到處都彌漫著濃濃的誘人的槲包香。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方式。而在我的家鄉(xiāng)欒川,人們是以吃槲包來紀念屈原的。槲包,就是用槲葉包上黍米、江米蒸煮出來的極具本地特色的美味佳肴。
槲包的特色在于包裹的槲葉,是槲樹上生長的葉子。每年農(nóng)歷四月的下旬,村民們一有空,便呼朋喚友,一起到附近的山上打槲葉。打來的槲葉,碩大、肥厚,青翠鮮艷,不僅自家能用,還可以賣錢。聽說有人專門收購槲葉,將它們出口到日本、韓國,那里的人稱槲葉為柏葉,象征著吉祥如意、長命百歲。
每逢端午節(jié),家鄉(xiāng)的人們,或自己打,或從市場上買回幾十把槲葉,準備好黍米、江米、紅豆、蕓豆、蜜棗等原料,提前煮好豆子,泡好米粒,再將經(jīng)熱水浸泡過的、搓洗好的槲葉碼好,就開始動手包槲包。包好的槲包盛放在盆里或鍋里,單等一大鍋水燒開,即可放入鍋里煮。半個小時后,便滿屋飄香。
槲葉有防腐保鮮作用,而槲包的配料又富含維生素和其他膳食營養(yǎng)成分。煮好的槲包,軟硬適中,老少皆宜,是獨特的美味。因此,槲包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漸漸成為端午探親的必備禮品。尤其是在端午節(jié)做的,不用冷藏,也可放置一個月之久。
炎炎夏日中午,當你從麥田里歸來,剝開一捆槲包,撒上幾勺白糖,那涼涼的、甜甜的、香香的滋味,怎一個“爽”字了得!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十二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突然十分想家了。想媽媽做的粽子,一個個甘蔗葉片所包裹著的粽子夾著一股子甘蔗的甘甜散發(fā)出誘人的清香。
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會在給我們剝粽子的時候耐心的講著有些久遠的故事,有屈原,也有白蛇雖然有些早已被塵封在了記憶,但每每想起嘴角總會微微上揚內心涌動著滿滿的幸福!
其實以前離家很近的時候并不覺的什么,可是漸漸離家越來越遠了直到回趟家都變成一件很奢侈的事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對家的依戀是那么的深刻,為了求購一張回家的車票而半夜三更守候在電腦或者手機前,為了早一點回到家我們早早的去往車站,為了可以回家我們拖著重重的行李箱卻絲毫不覺的沉重,因為家永遠是我們最溫馨的港灣,可以為你付出一切。
每天我們總會很忙碌,每天也會很疲倦,每天當我們拖著疲憊得身子穿梭在人群中間,我們內心總會十分的想家。想媽媽,想媽媽做的菜和飯,雖然我們并不能吃的太多,但是媽媽每次總會做的很豐盛,融化在味蕾的香滿滿的都是幸福。
記得每年端午的時候,除了豐盛的飯菜和香噴噴的粽子外,家家戶戶都會用艾蒿裝點屋子,然后為家人涂抹上雄黃酒,偶爾也會小酌一杯但小孩子多半是不被允許的。一股子艾香帶著一絲絲酒精的香味迎面而來,合著窗外開的正盛的金針花香,簡直令人神清氣爽!
又到了端午,真的好想好想快點回家,回到媽媽的身邊,想媽媽做的粽子了。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十三
今天是端午節(jié)。前幾日下班時,辦公室的美眉說:“屈原其實也挺好的,還給我們留下了粽子”。在多數(shù)人心中,端午抽象成了粽子、龍舟和屈原,只是一個符號化了的節(jié)日,如果沒有了一年一日的休息日,端午必將隨風而逝。
小時候便看奶奶、外婆包粽子。寧波習俗通常是包大大的堿水粽,看著長輩們把竹箬卷成一個漏斗狀,舀入泡好的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模樣,再用竹箬中抽出的箬線扎緊,打上結。好一點的,其中還加上豆沙,便成了豆沙粽。五月白糖揾粽子,這樣的一個粽子吃的時候需要蘸白糖,小孩常常都是一手拿著糖碗,一手用筷子插起粽子咬著吃,邊吃還邊在大院子里追逐。我于粽子歷來無甚好感,在印象中,一個堿水粽永遠都吃不完,四個角咬掉了,中間部分總是歸于父母。直到后來,嘉興肉粽興起,才對粽子培養(yǎng)起了一點點親切感。
然而龍舟在我們這里并不興盛,印象不深。
知道屈原是在小學四年級,有一次,學校搞什么知識競賽,我入選參賽。準備期間,有一道題是要求說出幾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標準答案是李白、杜甫之類,最后是屈原等。當時鬧不清這個詩人究竟該叫屈原,還是叫屈原等,反正比賽的時候也把這個屈原等寫在卷子上,只是在后面又加上了李白。
中學以后,屈原便被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形象代表進行思想灌輸,留在腦海里的屈原永遠是仰頭太息的剪影,耳邊響起的永遠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的探索精神。期間,在家中書柜放著的大學語文課本里,還偶爾讀到屈老夫子筆下的東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等神仙形象,那一種詭異絢目,便成了屈原和楚文化折射在我心中的另一種符號。
直到大四的一個夜晚,相約去看了一場關于楚漢爭霸的電影,電影的題目早已忘記,情節(jié)也變得十分零落,可其中一首插曲卻始終縈繞在心,直至后來,便成了那一夜記憶中最美好的部分。
草青青兮楊綠綠,悠悠心事。
思君思君君不見,幽幽等君回。
問情人,胡不歸?家鄉(xiāng)也等你回。
千千翩翩步飄飄,盈盈相會。
心思思兮君不見,癡癡等安慰。
問人兒,胡不歸?一心等著你回。
一聲聲問胡不歸,胡兮不歸?
向遠遠兮輕輕唱,等啊等君回。
問我人兒,胡不歸?怎么你還不回。
自那時起,楚風便占據(jù)了我的心靈。不知道世間是否真有驚鴻一瞥便愿生死相隨的愛情,如果有,那便是我與楚風的愛情。時間越久,愛得越醇厚。后來才知道,這一曲《思歸賦》其實出自黃沾的手筆,冒牌的楚歌,如假包換的水貨。但便是這水貨,已將楚風的魂魄注入到我的心靈之中,從此便無法舍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自那時起,楚辭便和老子、詩經(jīng)、史記一起,成為常伴床頭的竹夫人。睡覺前,打開臺燈,信手拿起一本讀上一兩句,安安靜靜。
后來在湖南、湖北一帶旅行,那時看儺戲、端公作法的眼光,已全然沒有了看西洋鏡般的消遣之心,只是覺得楚文化所保留著的遠古氣息撲面而來;已全然沒有了對儺文化的輕慢之心,似乎已經(jīng)可以用心體會,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便與古楚之地的人與物氣息相連、惺惺相惜,便與楚風十指相扣、靈犀相通。
端午,其實不僅僅是粽子、龍舟和屈原。端午是中國人的文化,是來自于祖先的遺贈,是深入到每個華人骨髓的基因。沒有了粽子、龍舟,屈原依然會在那里。
端午節(jié)的時候,不愿意再去擠滾滾車流,靜坐在窗前,看著窗外滿眼的綠意,泡一杯淡淡的綠茶,讀一讀九歌·山鬼篇。那一種折芬馨兮遺所思的歡喜,那一種怨公子兮悵忘歸的惆悵,那一種思公子兮徒離憂的哀怨,是屈原和端午留在我心底,最讓我感動的那個剪影。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十四
端午,我端起一杯雄黃酒。麥子急不可待,一個個倒在娘的懷抱里。發(fā)黃的雨季四溢流淌,稻種子也急著舒躺水田里。
我想起一個人,一個不入俗流的人,一個寫楚辭的人。曲曲折折的平原路,丈量不完你寬闊的胸懷,你把汨羅江裝在心中。從楚地汨羅江畔開始,一個古老的傳說,穿越無數(shù)的歷史云煙,沿著華夏的血脈在流淌。
五月,鐮刀把自己磨得鋒利,等待收割艾條,收割離騷。龍舟騰出空間,太沉的是粽子,包滿娘的一顆心。
清香、忙碌、收獲。厚重的季節(jié),和我一同醉的人哪去了?吆喝聲里,龍舟飛奔在屈子的脊背上,唱著九歌。
盼望五月初五。粽香里懷古,屈原似乎坐在我對面同醉。麥子羨慕地看著我們,蠢蠢欲動。一個微弱的聲音傳來,帶我去寫一首浪漫的詩歌。
回望處,我看見麥子的笑臉,在風中點著頭。這時,忽然想起一條魚,陪伴大夫的一條魚,你餓否?我和娘為你準備好了粽子,魚香肉絲味的,一定合你的胃口。別再吞噬屈原的靈魂,還我一首端午頌,我的思緒太枯燥。端著雄黃酒,一個人喝沒有意思。
遠處,一個身影背著五月,向我走來,太陽為他送行。汨羅江邊,屈原端起雄黃酒。我大聲唱起來:五月初五看龍舟兮,端午懷古杯中游,誰人解我意?向天問,我寫的那篇九章怎么看不到,江中有沒有?找到了,找到了。一個節(jié)日,一個人,一段辭賦。寫在五月的日歷上。
中國人端午??!踩著無盡詩意而來,悠悠千年,美麗成了六月繁花。
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篇十五
端午節(jié)是我們的鄉(xiāng)愁,而且是紅、黃、藍、綠、紫五彩鄉(xiāng)愁。
作為北方人,在端午節(jié)的記憶里,沒有賽龍舟和雄黃酒。三十多年前,我剛剛記事,那時生活都比較困難。作為小學教師,母親白天要上課,晚上常常還要備課。要過端午節(jié)了,母親更加忙碌。但無論多忙,母親都會抽空,想方設法找齊紅、黃、藍、綠、紫五種顏色的線。有時家中只有一兩種線,她就會到左鄰右舍,和人家交換。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母親將五種線擰在一起,分別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脖上。
年幼的我問母親:“為什么要系這些線呢?”她撫摸著我的頭說:“這叫長命線,是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長,一生平安,這些習俗要一輩輩地傳下去?!毕抵宀示€,我在房間里歡快地跑來跑去。母親就一邊包著粽子,一邊給我講端午節(jié)的來歷。夜深了,系著五彩線的我很快進入了夢鄉(xiāng),母親則還在燈下備課、批改作業(yè)。
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到了母親當時的年齡,她卻一天天地蒼老。但每年過端午,習俗一直沒變。
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兒子一如當年的我,妻子也仔細地把五種彩色的線搓成一股彩繩,系在兒子的手腕和腳脖上,一邊系,一邊說:“這五種線,分別是健康、吉祥、甜蜜、溫暖、感恩。你要記住,這里面文化深著呢!”兒子歡快地看來看去,不停地問東問西,我和妻子耐心地解答。一旁的母親高興地說:“老一輩的習俗就這么一代代傳下來?!?/p>
端午節(jié),五彩斑斕,絢麗多姿,它相伴歷史文化,相伴鄉(xiāng)愁悠悠,讓我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傳承,讓生活永遠蕩漾著親情和溫馨。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經(jīng)營者集中的內涵淺析論文匯總 論述經(jīng)營者集中(4篇)
- 美麗的太白湖 美麗的太白湖作文400字(3篇)
- 房屋認購協(xié)議怎么寫(實用9篇)
- 學習雷鋒精神演講稿五年級(優(yōu)秀12篇)
- 憲法小衛(wèi)士心得體會范文匯總(匯總16篇)
- 最新電力設備檢修管理制度(匯總20篇)
- 2023年領導帶班制度(實用13篇)
- 最新高中生我的第一次做飯(優(yōu)質17篇)
- 2023年競選勞動委員簡短(大全8篇)
- 憲法小衛(wèi)士心得體會范文(大全15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優(yōu)質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文檔
-
校園
端 午 節(jié) 活動總結(匯總19篇)14下載數(shù) 938閱讀數(shù) -
端 午 節(jié) 的民俗作文(精選13篇)31下載數(shù) 224閱讀數(shù) -
端 午 節(jié) 的民俗作文(實用18篇)49下載數(shù) 513閱讀數(shù) -
幼兒園慶祝
端 午 節(jié) 的活動總結(實用16篇)21下載數(shù) 884閱讀數(shù) -
教育工作者分享小學
端 午 節(jié) 活動總結(模板16篇)19下載數(shù) 435閱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