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3-11-12 23:07:34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總結是一種思考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深化對事物的理解。列出總結的參考文獻和資料來源,提升總結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個參考和啟發(fā)。
平面鏡成像說課稿簡短篇一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捌矫骁R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重點內容之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原理和應用。平面鏡既與生活聯系緊密,又是學生首次接觸“像”概念,為“凸透鏡成像”作了鋪墊。所以,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能成虛像。
(3)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fā)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感受探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2)難點:平面鏡成像的原理、虛像的概念。
課程標準提出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步驟,而八年級的學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較弱,所以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虛像的概念比較抽象,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因此,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經具有前提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平面鏡成像現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興趣比較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課程理念認為: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注意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根據新的課程理念,本課采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分析論證——交流評估——應用拓展等程序,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具體的方法:教師引導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
略
平面鏡成像說課稿簡短篇二
從教材編排看:本節(jié)是在學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認識平面鏡成像,它是前兩節(jié)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jié)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概念,本節(jié)課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jié)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因此《平面鏡成像》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節(jié)教材主要安排了一個《平面鏡成像》的探究實驗,這是培養(yǎng)學生重視實驗和歸納,提高學能力的好素材。為今后做光學實驗作了必要的準備。
2、目標。
課標對本節(jié)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此課教學目標定為:
3、通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系,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增進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為“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著”,這構成了本節(jié)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于采用兩個相同的物體,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jié)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著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jié)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物體的像就越大,這是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的。
三、教學方法。
我將采用“統(tǒng)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對于學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難的“虛像”和“虛像的位置”,要“統(tǒng)”;對于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節(jié)課將主要采取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和教師引導發(fā)現法以及集體思考法的教學方法。
教學輔助手段主要是多媒體課件。
四、學法指導。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1、引入新課。
首先我將通過一個“水淹蠟燭”的實驗引入新課(這一部分時間大約是5分鐘)。
實驗桌上豎直放一塊閑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內有一點燃的蠟燭,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內沒有放蠟燭。這是我在課前準備好的,提前調節(jié)好,使學生通過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點燃”的蠟燭。往后面的杯中倒水,當水面漫過燭焰時,發(fā)現燭焰并沒有熄滅?!盀槭裁??”這時學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沒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讓他們觀察,他們會發(fā)現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裝有點燃蠟燭的杯子.這時他們會恍然大悟:原來是“像”!
由此引入課題。
這樣設計的意圖有三:第1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鏡、像、物體這些名詞;3為后面在設計實驗過程中順利突破的將“平面鏡改為玻璃”這一難點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教學,按照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發(fā)現問題、再完善實驗設計、再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時間大約是30分鐘)。
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從而產生探索的欲望,啟發(fā)學生進行“猜想”。)。
學生經過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與物左右相反;(2)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將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書上,因為這時后面探究的課題。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呢?”以明確探究目的。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我們怎樣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到這里學生就可以進行第1次實驗了,在此我也設了一個埋伏:
同學們會在實驗盒發(fā)現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鏡、兩支相同的筆、兩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沒有出現在實驗盒里]。
當他們做了一段時間后我就問:“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么障礙?”
學生在實驗中會發(fā)現: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當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后面的像位置上時,從正面只能看見像,看不到替身物體;從平面鏡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接著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鏡后的“替身物體”?”
學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討論]。
此時可能會有同學受到引入新課時的“水淹蠟燭”的實驗啟發(fā),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就會同時看見像和鏡后的“替身物體”。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開始時的實驗。
在這里我使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沖突,再聯系已有信息,解決沖突,使之領會深刻,突破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好!現在分發(fā)玻璃板,讓學生重新實驗,探究出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在得出像與物的關系后,立即用多媒體進行一個反饋練,以糾正學生由經驗得出的錯誤認識,加深像與物是等大的這一正確結論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問題“能否驗證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這些我將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并進行針對性反饋練。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從而完成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3、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學虛象概念。(時間大約6分鐘)。
我將利用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把抽象化為形象,突破“虛像”這一學難點。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作圖,進行動態(tài)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并非實際光線形成。
接著再次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紙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fā)現紙上并沒有像,說明并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么是虛像。
到此本節(jié)的新課內容學結束。
4、課堂小結:
讓學生概括本節(jié)課授課內容,概括出知識要點,提醒學生理解識記成像特點,并運用它解答目標中的有關內容。(時間大約5分鐘)。
5、布置作業(yè):(時間大約1分鐘)。
1、布置課題為〈生活中的鏡子〉這一研究性作業(yè),讓學生作有關的調查。
2、完成課后練。
6、板書設計。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規(guī)律。
(2)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平面鏡成像說課稿簡短篇三
劉老師是用圖片導入新課,選用四個圖片都是動物照鏡子的,學生很快進入狀態(tài)。接著老師拿出一塊大平面鏡,問學生,你覺得平面鏡成的像在哪里?學生七嘴八舌,很多同學說在平面上,這是學生錯誤的生活經驗,所以如何糾正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劉老師在這里,用語言跟隨學生的思維,假設現在所有人成的像都在平面上,那么大家的像不都是在一起了嗎?那像不是花了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漸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生活經驗,于是自然而然能猜想出來,平面鏡成的像在平面鏡的后面。
然后劉老師讓學生觀察剛才的四幅圖片中的像,完成課本中實驗活動部分的猜想與假設。接著教師就是為實驗細節(jié)做鋪墊。拋出了很多問題:“如何比較像和物的大小”、“如何找到像的位置”、“什么是鏡面”,讓學生觀察自己手邊的實驗器材,并仔細研究實驗器材的特點,并一一作分析,這里,可以看出教師深厚的知識積累,雄厚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教師為實驗做了很多鋪墊,細節(jié)講解,最后進行到課堂的25分鐘的時候,終于讓學生開始做實驗,測量三組數據,但是實驗只進行5分鐘,就結束了,學生還沒有自己摸索實驗,還不會找到像的位置,教師就開始總結歸納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所有的實驗細節(jié)、所有的實驗結論都是教師代勞,學生都只是看客。
一節(jié)實驗課,是名不副實的實驗課,一節(jié)課45分鐘,教師講了40分鐘,學生頭腦被老師霸占了40分鐘??!
平面鏡成像說課稿簡短篇四
1、能列舉生活中的平面鏡。
(2)過程與方法。
1、體驗用“替代法”確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2、通過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描述現象、歸納結論的能力。
3、通過交流匯報,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4、通過讓學生“找錯誤”、“解決視力表的距離問題”,讓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欣賞圖片,讓學生領略大自然中“平面鏡成像”現象的對稱美與和。
諧美,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自然奧妙的興趣和愿望。
2、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教學難點】利用“替代”的方法確定像的位置。
【教學媒體設計】。
(1)自制多媒體課件:錄像、ppt課件、風景圖。
(2)教師器材:鏡子、玻璃板、刻度尺、旋轉展示臺、蠟燭、火機。
學生器材:小鏡子、玻璃板、支架、刻度尺、紙、象棋子等。
平面鏡成像說課稿簡短篇五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的第三節(jié)《平面鏡成像》。下面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主要有三個內容: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2、虛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它在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學習、認識平面鏡的成像,是前兩節(jié)所學知識的應用;另外,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新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凸透鏡成像奠定基礎。同時,通過平面鏡成像的探究活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節(jié)課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重視過程與方法、重視科學探究的要求,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認知發(fā)展的水平,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維度:
知識與技能:能說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有用信息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領略平面鏡成像現象中的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
3、重點和難點。
科學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學習、體驗科學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由于“虛像”比較抽象,“看得見”,卻“摸不著”,因此,虛像的概念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很難提出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探究活動中的又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同時,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平面鏡,容易使他們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根據學生這些心理特征,結合教材內容的編排,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教師引導發(fā)現,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學生雖然對平面鏡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往往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與“影”混淆等,這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于這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則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示、演示實驗、教師講解等教學手段,來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同時,體驗實驗的基本思想方法,學習科學探究。
四、說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首先通過一個魔術視頻引入新課。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還暗示出將“平面鏡改為玻璃板”有助于確定虛像的位置,為學生設計探究方案搭建一個“支架”。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按照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紤]到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探究活動的重點放在設計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書課題之后,展示一幅平靜的水面成像的圖片。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鏡的概念,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并對成像的特點提出猜想,將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為后面探究的課題。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體大小的關系呢?”以明確探究目的。如果學生感到困難,可以適時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使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關鍵。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之所以以小組為單位,一方面是由于該探究活動與以前接觸到的探究活動相比,難度要大一些,以小組為單位,便于學生隨時交流、相互啟發(fā),共同獲得發(fā)展;另一方面,通過交流,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
(3)進行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時,將平面鏡和玻璃板同時給出,讓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選平面鏡的學生在實驗中會發(fā)現一個問題:無法同時看到物體的像與替代物,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學生就會陷入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考。此時,可能會有學生受到“水中蠟燭”的實驗啟發(fā),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該演示實驗。這樣,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沖突,再聯系已有信息,解決沖突,體會更加深刻。這樣就突破了探究過程中的難點。
在得出像與物體大小相等的關系后,近一步提出“怎樣研究像距與物距的關系?”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學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動中已掌握了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進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結論,同時對學生掌握知識、參與實驗的態(tài)度和效果進行反饋,在這一階段,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針對性反饋練習,學生將完成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
3、理解“虛像”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圖,進行動態(tài)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并由非實際光線相交形成。
接著再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紙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fā)現紙上并沒有像,從而說明并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么是虛像。這樣,通過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變抽象為形象,變靜為動,突破“虛像”這一難點。
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播放一段有關平面鏡成像應用的影片,通過這段影片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科技對生產、生活產生的重要影響,加深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
五、板書設計。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虛象: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反射光線的方向延長線形成虛像。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平面鏡成像說課稿簡短篇六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我叫xx,來自xx市xx中學。今天,我說課題目是《平面鏡成像》。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設計四大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鏡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重點內容之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原理和應用。既與生活聯系緊密,又是學生首次接觸"像"這個新概念,后面又將學到凸透鏡成像,所以,本節(jié)課既是對光的反射規(guī)律的一個延續(xù),又為以下的知識埋下了伏筆,真正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3)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fā)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水平的影響。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感受探究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2)難點:平面鏡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虛像的初步概念。
課程標準提出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步驟,而八年級的學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較弱,所以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虛像的概念比較抽象,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因此,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經具有前提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平面鏡成像現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興趣比較高。
三、教法學法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課程理念認為: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注意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根據新的課程理念,本課采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分析論證——交流評估——應用拓展等程序,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具體的方法:
教師引導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啟發(fā)式教學法等。
四、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程序教學內容設計意圖及依據。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觀看錄像:為什么杯中的蠟燭可以在水中燃燒?將學生帶到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提出問題學生利用課桌上的平面鏡自我觀察,觀察后提出與平面鏡有關的問題。可能的問題:
平面鏡成的像和物有什么關系?教學理論認為: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是探究的起點,人們只有發(fā)現和提出問題,才能積極思考和尋求解決方法。同時符合把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作為課程資源的理念。
2.猜想假設鼓勵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切身實際大膽進行猜想,說出猜想的依據??赡艿牟孪耄?/p>
1.像與物的大小相等。
2.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1.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1)如何選用器材?
(2)如何確定像和物的大小關系?
(3)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4)如何比較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
2.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實驗探究,強調分工合作,相互交流。重點指導能力較弱的小組,體現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本節(jié)課我著力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相互交流的平臺,把課堂交給學生,最大限度的啟發(fā)、挖掘學生的潛力。所以應引導學生主要用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法來完成本節(jié)內容,鼓勵學生自己感知知識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并提醒學生學會交流與合作共同體驗成功的愉悅。
4.分析論證小組展示實驗并在課堂上交流探究結果。此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做適當引導,然后師生共同整理探究結果:
(1)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讓學生自己總結實驗結論,一方面學生總結可以不受限制,可能會提出與結論不一致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在互相質疑中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5.交流評估1.各組之間交流在實驗中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成功經驗,找出實驗的不足等。
2.平靜的水面、拋光的金屬面等反射光線時都可以看成平面鏡。小組交流并拓寬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應用。
三。虛像1.教師用白紙承接多媒體投影的像,問學生能不能用白紙承接平面鏡所成的像。
2.利用多媒體從理論上分析平面鏡成虛像。
通過讓學生感受虛像,然后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從理論上分析,突破教學難點,符合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
四。應用拓展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平面鏡的應用,多媒體播放平面鏡應用例子,說明平面鏡可以成像和改變光路。2、活動:觀察潛望鏡。使物理與社會充分聯系,體現了從物理走向社會。
五。課堂小結。
1.教師出示課堂練習題目。
2.引導組織學生回顧本節(jié)學習內容。
3.組織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小結。
4.教師對本節(jié)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1.學生根據要求完成課堂練習。
2.學生按要求回顧本節(jié)學習內容。
3.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作好小結。
平面鏡成像說課稿簡短篇七
2.知道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潛望鏡、萬花筒的光學原理。
技能目標學會作圖法。
重點。
特點。
難點。
“像”的概念,區(qū)別實像和虛像。
教學過程。
復習。
1.光的直線傳播。
2.光的反射現象及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導入。
學生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新課。
實驗1內容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實驗2內容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系。
結論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閱讀課本p54-p55。
發(fā)光點s發(fā)出的光束經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于鏡面后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后的s'發(fā)出的,好像s'在發(fā)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fā)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fā)散光線并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如果入射光線沿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閱讀課本p55。
練習活動卡p37探究1.2.3.
作業(yè)。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板書。
一、特點。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二、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應用。
課后記錄。
平面鏡成像說課稿簡短篇八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光現象第三節(jié)《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內容。為了使本次說課清晰流暢,明了直觀。我將從以下幾方面(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和板書設計)來進行我的說課。
首先我們來看教材,平面鏡成像是對光現象的進一步認識,與此同時它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是前兩節(jié)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jié)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三維教學目標,首先我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為一下三點(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了解平面鏡能成虛像;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接著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確定為以下兩個方面(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最后,是情感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fā)現成功的喜悅;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三個目標中,情感目標是動力保障,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基礎,過程與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特點,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為“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著”,這構成了本節(jié)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于采用兩個相同的物體,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jié)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接下來,我們來看學生的情況。本節(jié)課教學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經具有前提知識。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著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jié)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
由于初二學生的思維主要是由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于物理的興趣主要是直觀認識,還沒有能過向抽象認識轉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探究實驗讓學生直觀體驗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在如何研究虛像的環(huán)節(jié)中運用平面鏡和平板玻璃的對比讓學生更直觀感受虛像。因此,這節(jié)課采用直觀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本節(jié)課的教學由以下的教學流程展開(新課引入、新課教學、總結歸納、實際應用、反饋練習、布置作業(yè))。
為達到教學目標,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首先是第一環(huán)節(jié):新課引入。由于本人教學物理的同時兼班主任工作,經常會有調皮的孩子在課堂上照鏡梳妝,要不就趁著科任老師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陽光時用鏡子,鋼尺在墻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師都很困擾,雖然學生對平面鏡很熟悉,但對于成像規(guī)律及特點不很清楚,為了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從教參四個引入方案中選擇了第一個,也就是最簡單的一個。我用一塊較大的平面鏡,同時讓學生自帶小鏡子,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
例如:
(1)你的像在平面鏡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鏡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樣嗎?
(3)當改變你與平面鏡的距離時,你的像的大小改變嗎?你的像到鏡面的距離怎樣變化?本設計方案中提出的相關問題,并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只是為了引起研究興趣,為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提出問題”作必要的鋪墊。2、此時,學生已經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夠進一步探索,所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將進行新課教學,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教學。為了使學生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我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進行討論,提出猜想。由于學生的積極主動,將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與物左右相反;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由于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呢?”以明確探究目的。緊接著,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同學們進行討論,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進行比較。到這里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案,學生就可以進行實驗了。同學們選定器材:平面鏡、平面鏡固定底座、兩支蠟燭(模型)、白紙、刻度尺、用白紙充當光屏,進行實驗。
虛像的概念和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學的一大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為后續(xù)學習掃除障礙,我引導學生通過作圖來理解他們,這樣既鞏固了對反射規(guī)律的認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研究新問題的能力。
小組展示實驗并在課堂上交流探究結果時。此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做適當引導,然后師生共同整理探究結果:
(1)虛像。
(2)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連線跟鏡面垂直。
(在這里學生會得到像不能用白紙呈接到的結論,暫不急著說是虛像,而是提出疑問,為什么像用紙接不到呢?從而進入平面鏡成像原理的教學。之后再回來補充虛像的特點。)。
3、總結歸納:實驗結束后師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4、接下來展示平面鏡成像之美,使學生體會到平面鏡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麗。其實,平面鏡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應用平面鏡的例子呢?我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討論一些平面鏡成像的應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時我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平面鏡在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應用,師生進行交流生成了動態(tài)的課堂效果,使課堂變得更精彩。
5、并進行針對性反饋練習。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6、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布置作業(yè):作業(yè)包括必做題和選做題。根據農村中學學生現狀,我一直堅持分層次作業(yè)。必做題是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鞏固和反饋;選做題是學優(yōu)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綜合和拓展,同時,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延伸。
最后是我的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板書的設計意圖是突出重點、再現過程。
平面鏡成像說課稿簡短篇九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掌握光的反射定律,會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釋有關的現象;
(3)應用平面鏡成像的規(guī)律解決一些簡單的物理問題。
2、通過演示實驗,概括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應用光的反射定律推導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相關物理量變化規(guī)律的學習,培養(yǎng)分析、推理能力。
3、通過簡單的物理問題的解決使學生理解解決物理問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何建立已知與未知和所求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物理方法的學習。
1、重點是使學生掌握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及推導過程。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解決平面鏡問題的關鍵。平面鏡成像是虛像,學生作圖時要注意用虛線;平面鏡成像,其像和物關于平面鏡對稱的含義是像正立且與物等大。
2、教學難點之一是如何澄清學生頭腦中"像"的概念。要突破這一點就要讓學生清楚物理中像的準確定義,生活中像、影、相又指的是什么意思。嚴格區(qū)分教學中的相似與物理的"相似"有什么不同。
3、教學中的另一個難點是如何應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解決實際問題。最關鍵的是要抓住最簡單、最基本的方法。
1、平面玻璃,蠟燭兩只(完全相同),火柴,大白紙一張(8開或更大一些),直角三角板,鉛筆。
2、教學用直角三角板、直尺。
1、光線和光束。
光線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而從光束中抽象出來的概念。物體發(fā)出的光束,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來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線。光線是光束的抽象結果,實際是不存在的,而光束是客觀存在的。在畫光線時注意光的傳播方式用直線表示,要用實線,而光的傳播方向箭頭一般標在直線段的中央部分。光束可分為平行光束、發(fā)散光束、會聚光束三種情況。
2、光線傳播到兩種介質的分界面所發(fā)生的現象:反射和折射現象可能同時發(fā)生,也可能只發(fā)生反射現象,但有折射現象的同時一定有反射現象,只是反射現象有時極不明顯而不考慮。通過作圖介紹入射點、法線、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光在介質中傳播時會有能量損失(被吸收)。光在兩種介質界面上發(fā)生反射或折射時也要有能量損失。
3、光的反射定律。
(1)(三線共面)。反射光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所決定的平面內;(因果關系要注意)。
(2)(法線居中)反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
(3)(兩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果關系)。
4、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1)鏡面反射:能成虛像的反射,入射光線是有規(guī)律的,反射光線仍遵從一定規(guī)律進行排序。
(2)漫反射:入射光線是有規(guī)律的,而反射光線是無序的,不能成虛像的反射,但每一條光線都遵從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是由于兩介質的界面不光滑平整而造成的。
演示在白紙中央用直尺畫一條直線,然后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直線的一側點一個點a,將平面玻璃垂直于紙面且與紙上直線重合放置,將一支蠟燭點燃豎直放在a處,在a點這側看點燃蠟燭的像。將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放在直線(平面玻璃)的另一側,緩慢移動直至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的蠟燭的像重合,好像未點燃蠟燭也燃燒起來一樣。在紙上記下未點燃蠟燭的位置。在同學們都看清楚的前提下,將點燃的蠟燭熄滅。讓同學討論看到的現象,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像:由物發(fā)出(或反射)的光線經光具作用為會聚的光線(或發(fā)散的光線)所形成的跟原物"相似"的圖景。這里的"相似"一詞與數學的相似含義不完全相同,數學中的相似是指對應處成相同的比例,而這里的"相似"有時不同對應處比例不同。例如哈哈鏡中人的像與人相比相差很大,但仍認為是人的像。
(2)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形成。可用眼直接觀察,可在光屏上顯示,具有能量到達的地方。
(3)虛像:是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形成,不可在光屏上顯示,只能用眼睛直接觀察。
關于像的概念讓學生一定要很清楚,特別是要區(qū)分生活中的"像"的概念。
a、像片是物而不是"像",畫像和像片具有相同的含義。
b、照相,實質上是取得一個與人"相似"的一幅畫片,只不過不是用筆畫,而是通過成像的原理制作就是了。照"相"與長"相"具有相同的含義。
c、"看電影"也有人誤認為是"看電像",在初中就學過像的概念。但人們在電影院看電影是要看銀幕上的圖景,銀幕上的圖景對于底片(拷貝)來說是像的位置,像呈現在銀幕上,作為物被眼晴看到,若真看"像"應眼睛向著放映機看,那是不可能的。
d、"成像是客觀的,觀像是有范圍的"、若電影院銀幕處未放銀幕,放影機放影時,拷貝上的像仍呈在放銀幕處。戴近視鏡的同學看到的并不是真實的物,而是這些物正立縮小的虛像。
a、平面鏡對光的作用,只改變光的傳播方向,不改變光束的性質。即平行光束經平面鏡反射仍為平行光束。發(fā)散(會聚)光束經平面鏡反射仍為發(fā)散(會聚)光束。
c、(將演示實驗中的白紙呈現給學生,通過作圖,測量得出)像點和物點關于平面鏡呈面對稱。
例1已知入射光線及平面鏡的位置,控制反射光線。一束光線與水平成40°角射來,欲使光線沿水平方向傳播,所放平面鏡與水平面成____角。答案:20°或70°。
平面鏡成像說課稿簡短篇十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伊通第五中學的錢小平。今天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光現象第三節(jié)《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內容。為了使本次說課清晰流暢,明了直觀。我將從以下幾方面(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和板書設計)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們來看教材,平面鏡成像是對光現象的進一步認識,與此同時它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是前兩節(jié)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jié)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及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三維教學目標,首先我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為一下三點(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了解平面鏡能成虛像;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接著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確定為以下兩個方面(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最后,是情感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fā)現成功的喜悅;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三個目標中,情感目標是動力保障,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基礎,過程與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特點,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為“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著”,這構成了本節(jié)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于采用兩個相同的物體,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jié)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接下來,我們來看學生的情況。本節(jié)課教學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經具有前提知識。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著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jié)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由于初二學生的思維主要是由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于物理的興趣主要是直觀認識,還沒有能過向抽象認識轉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探究實驗讓學生直觀體驗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在如何研究虛像的環(huán)節(jié)中運用平面鏡和平板玻璃的對比讓學生更直觀感受虛像。因此,這節(jié)課采用直觀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jié)課的教學由以下的教學流程展開(新課引入、新課教學、總結歸納、實際應用、反饋練習、布置作業(yè))。
為達到教學目標,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首先是第一環(huán)節(jié):新課引入。由于本人教學物理的同時兼班主任工作,經常會有調皮的孩子在課堂上照鏡梳妝,要不就趁著科任老師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陽光時用鏡子,鋼尺在墻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師都很困擾,雖然學生對平面鏡很熟悉,但對于成像規(guī)律及特點不很清楚,為了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從教參四個引入方案中選擇了第一個,也就是最簡單的一個。我用一塊較大的平面鏡,同時讓學生自帶小鏡子,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
例如:。
(1)你的像在平面鏡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鏡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樣嗎?
(3)當改變你與平面鏡的距離時,你的像的大小改變嗎?你的像到鏡面的距離怎樣變化?本設計方案中提出的相關問題,并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只是為了引起研究興趣,為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提出問題”作必要的鋪墊。
2.此時,學生已經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夠進一步探索,所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將進行新課教學,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教學。為了使學生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我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進行討論,提出猜想。由于學生的積極主動,將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與物左右相反;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由于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呢?”以明確探究目的。緊接著,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同學們進行討論,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進行比較。到這里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案,學生就可以進行實驗了。同學們選定器材:平面鏡、平面鏡固定底座、兩支蠟燭(模型)、白紙、刻度尺、用白紙充當光屏,進行實驗。
虛像的概念和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學的一大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為后續(xù)學習掃除障礙,我引導學生通過作圖來理解他們,這樣既鞏固了對反射規(guī)律的認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研究新問題的能力。
小組展示實驗并在課堂上交流探究結果時。此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做適當引導,然后師生共同整理探究結果:
(1)虛像。
(2)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連線跟鏡面垂直。
(在這里學生會得到像不能用白紙呈接到的結論,暫不急著說是虛像,而是提出疑問,為什么像用紙接不到呢?從而進入平面鏡成像原理的教學。之后再回來補充虛像的特點。)。
3.總結歸納:實驗結束后師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4.接下來展示平面鏡成像之美,使學生體會到平面鏡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麗。其實,平面鏡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應用平面鏡的例子呢?我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討論一些平面鏡成像的應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時我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平面鏡在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應用,師生進行交流生成了動態(tài)的課堂效果,使課堂變得更精彩。
5.并進行針對性反饋練習。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6.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布置作業(yè):作業(yè)包括必做題和選做題。根據農村中學學生現狀,我一直堅持分層次作業(yè)。必做題是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鞏固和反饋;選做題是學優(yōu)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綜合和拓展,同時,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延伸。
六、板書設計。
最后是我的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板書的設計意圖是突出重點、再現過程。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傳達學習精神會議簡報范文(實用10篇)
- 2023年財務共享年終總結(大全19篇)
- 最新財務共享年終總結匯總(通用10篇)
- 國際法淵源論文(優(yōu)質19篇)
- 有關童話故事勇敢的小裁縫簡短(優(yōu)秀18篇)
- 意境唯美的英文單詞簡短 意境唯美的英文單詞簡短帶翻譯(四篇)
- 垃圾清運承諾書簡短 垃圾清運協(xié)議書范本(五篇)
- 最新愛國衛(wèi)生(精選15篇)
- 計算機理論論文(精選17篇)
- 最新個人違規(guī)吃喝自查報告(大全20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優(yōu)質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文檔
-
2023年黨史23講心得體會簡短(精選13篇)
50下載數 558閱讀數
-
2023年俯視仰視平視議論文800字(精選12篇)
48下載數 260閱讀數
-
最新審計案例分析心得體會報告(精選10篇)
50下載數 255閱讀數
-
端正入黨動機心得體會(大全14篇)
44下載數 478閱讀數
-
2023年交警入黨申請書簡短(模板10篇)
41下載數 686閱讀數
-
暫時解除限高申請書 申請解除限高申請書(七篇)
24下載數 513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