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3-11-19 12:20:05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總結(jié)能夠反映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nèi)的成長和進步。在總結(jié)過程中,可以跟他人交流和請教,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和觀點,增加總結(jié)的深度和廣度。在總結(jié)中,我對過去的失誤進行了反思,并找到了改進的途徑。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篇一
語法現(xiàn)象:
1.積累性的。
實詞:重要實詞、通假字、偏義復詞。
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
虛詞:重要虛詞、固定結(jié)構。
2.規(guī)律性的:
詞類活用、各類句式。
翻譯文言文的標準是:信、達、雅。
“信”要求忠實于原文,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不可以隨意增減內(nèi)容。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戰(zhàn)術不好,弊病。
在于賄賂秦國。
“雅”要求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的表達出來。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樣(兇狠殘暴)的人。
憑著勇氣在諸侯中間聞名。
憑勇氣聞名在諸侯國。
例:以勇氣聞于諸侯。
“達”要求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一致。
翻譯的程序。
1、先讀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上下文翻譯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點。
3、進行初步的字字落實的翻譯,特別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錯的字和關鍵的字的翻譯。
4、對文句中一些特殊情況(如各種修辭、文化常識、專有名詞、習慣用語)的處理。
5、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文言句子準確表達出來。
6、查對字詞的落實,謄寫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為主:對原文逐字逐句對應翻譯,字字落實。
例: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等到太子丹用荊軻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計謀,才招致禍患。
意譯為輔: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靈活地增減內(nèi)容,改變句式,使文意連貫。
例1: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張衡到職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請求告老還鄉(xiāng)。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樊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
擊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篇二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使動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語使賓語發(fā)出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或出現(xiàn)謂語動詞表示的變化。
如:“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師》)。
其中的“亡”是主語使賓語出現(xiàn)的狀態(tài),意思是“使鄭國滅亡”。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但因后邊跟了“鄭”這個名詞,成為使動用法。這些謂語動詞只有用使動用法來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師》)(闕:使……減少)。
使使以聞大王(《荊軻刺秦王》)(聞:使動,使……聞,稟告)。
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使……活)。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這個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
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苦:使……受苦;勞:使……勞苦、疲勞;餓:使……饑餓;空乏:形使……資財缺乏。)。
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破:使……破,撞破)。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磨厲之于義。(《勾踐滅吳》)(潔:使……潔凈;美:使……美麗;飽:使……飽。)。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其中加點的“王”本來是名詞,它后邊又帶一個代詞“之”作賓語,要按照一般的用法來解釋和翻譯就會出錯,就有可能翻譯成“先攻破秦進入咸陽的就王他”。這樣必須改變詞性才能解通,變?yōu)椤笆官e語怎樣”,即使動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東封鄭(《燭之武退師》)(封:使……成為邊邑)。
闕秦以利晉(《燭之武退師》)(利:使……受益)。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篇三
動詞使動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語使賓語發(fā)出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或出現(xiàn)謂語動詞表示的變化。
如:“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師》)。
其中的“亡”是主語使賓語出現(xiàn)的狀態(tài),意思是“使鄭國滅亡”。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但因后邊跟了“鄭”這個名詞,成為使動用法。這些謂語動詞只有用使動用法來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師》)(闕:使……減少)。
使使以聞大王(《荊軻刺秦王》)(聞:使動,使……聞,稟告)。
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使……活)。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這個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
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苦:使……受苦;勞:使……勞苦、疲勞;餓:使……饑餓;空乏:形使……資財缺乏。)。
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破:使……破,撞破)。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磨厲之于義。(《勾踐滅吳》)(潔:使……潔凈;美:使……美麗;飽:使……飽。)。
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其中加點的“王”本來是名詞,它后邊又帶一個代詞“之”作賓語,要按照一般的用法來解釋和翻譯就會出錯,就有可能翻譯成“先攻破秦進入咸陽的就王他”。這樣必須改變詞性才能解通,變?yōu)椤笆官e語怎樣”,即使動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東封鄭(《燭之武退師》)(封:使……成為邊邑)。
闕秦以利晉(《燭之武退師》)(利:使……受益)。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篇四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zhuǎn),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鹿賾制錃Ъ?,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以翔實的文筆全面記述了張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突出,重點介紹了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其間貫穿了作者對張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一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記述張衡的學業(yè)、品德和文學上的成就。開頭兩句按歷史人物傳記的格式,記述張衡的姓名、籍貫與家世。接著介紹其在文學上的造詣?!吧偕茖傥摹闭f明他具有先天的稟賦,而“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說明他注重社會實踐。也正是因為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實的基礎,并不斷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經(jīng),貫六藝”。在敘述了其“才”后緊接著敘述其德?!半m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本哂兄t虛穩(wěn)重、超塵拔俗的品格,而面對統(tǒng)治者的招羅,作者連用“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表現(xiàn)他的不慕榮利的高潔品德。而《二京賦》進一步證實其文學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重點介紹候風地動儀的結(jié)構和功用。第2、3段從整體上概括了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包括科學發(fā)明和理論著作兩部分。在介紹其特長時與其職官聯(lián)系起來,側(cè)面反映了二者互為因果的關系。第四段著重介紹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風地動儀。介紹地動儀雖不足二百字,但詳盡記述制造時間、質(zhì)地、大小、形狀、內(nèi)外結(jié)構、裝飾、功用等,文字精簡平實。如介紹構造特點時用“中”“傍”“外”“下”四個方位詞為序,便從里到外,從上到下簡要而清楚地寫出其構造特點。以“似酒尊”描寫其形狀非常形象具體,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張描寫和“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的熱烈贊嘆著力描寫了儀器的準確無誤。最后附述了生動有趣的事件驗證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實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僅選取兩件事作為切入點,一是《思玄賦》的由來,表現(xiàn)了張衡心思細密、小心謹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斗爭一事?!瓣幹辄h姓名,一時收禽”表現(xiàn)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表現(xiàn)其卓然政績。這樣,筆墨寥寥卻寫出了一位真實可感、形神豐滿的廉吏。
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盡量抓住史實,描繪時惜墨如金,無一句贅言。但平實精謹中有精彩之處,如候風地動儀一段描寫生動形象,說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簡得體,伸縮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將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篇五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說,通脫,擺脫,脫身)。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泮,通畔,岸邊)。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通吁,嘆息。無,通勿,不要)。
匪來貿(mào)絲(匪通非,不是)。
將子無怒(無通毋,不要)。
2、古今異義:
泣涕漣漣(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三歲食貧(三歲,古義多年,今義三歲的年齡)。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將子無怒(將:古:請,希望今:將要;將軍)。
總角之宴(宴:古:歡聚,快樂今:宴會)。
至于頓丘(至于:古:到達今:連詞,說完一事,要說另一事時用至于)。
3、詞類活用:
夙興夜寐(夙,夜:名詞作狀語,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為期(賓語前置)。
5、一詞多義。
夙夙興夜寐(早)。
夙夜憂嘆(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舊有的)。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篇六
1、木室中繩,輮以為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曬干.)。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賦,資質(zhì).)。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8、山川相繆??姡和翱潯⑦B結(jié),盤繞。)。
9、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10、自余為人。(: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二、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低于)。
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占)。
4、順流而東(東進)。
5、臥而夢(做夢)。
6、故為之文以志(寫文章)。
7、外與天際(交會)。
(二)名詞作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向西,向東)。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向南)。
5、日與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詞用作狀語,向四面;數(shù)詞用作形容詞,相同)。
(三)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
2、吾未見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絮青繚白(青山,自水)。
4、自遠而至(遠處)。
5、窮山之高而止(頂點)。
(四)形容詞做動詞。
1、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
2、窮回溪(走到盡頭)。
3、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
(五)使動用法。
1、舞幽整之潛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婦(使……哭泣).。
(六)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2、而恥學于師(以……為恥.)。
3、孔子師郯子(以……為師。)。
4、侶魚蝦而友麋鹿(以…··為侶,以……為友.)。
5、始指異之(以……為異.)。
三、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
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4、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6、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7、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
8、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許多人。
9、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小學教育的階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游戲方式。
11、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12、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13、于是飲酒樂甚。
古義:在這個(時候)。
今義: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義:這樣之后。
今義·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15、頹然就醉。
古義:倒喝,文中指身子傾倒的樣子。
今義: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義:從此。
今義·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四、虛詞歸納.。
(一)而。
1、連詞,表轉(zhuǎn)折。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3)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4)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5)惑而不從師。
(6)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7)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8)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窮。
(12)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13)小學而大遺。
2、連詞,表修飾。
(1)吾嘗終日而思矣。
(2)吾嘗跂而望矣。
(3)登高而招。
(4)順風而呼。
(5)則群聚而笑之。
(6)倚歌而和之。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連詞,表遞進。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連詞,表并列。
(1)蟹六跪而二螯.
(2)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3)侶魚蝦而友麋鹿。
5、連詞,表承接。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從而師之。
(4)擇師而教之。
(5)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6)拔草而坐,傾壺而醉。
(7)臥而夢。
(8)覺而起,起而歸。
(9)自遠而至。
6、連詞,表因果。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7、連詞,表條件。
窮山之高而止。
8、與“己”運用,表陳述語氣。
如是而已。
(二)焉。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3、積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
(三)之。
1、代詞.。
(1)青,取之于藍(代靛青)。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識、道理等)。
(4)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指代童子)。
(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
(6)郯子之徒(代詞,這)。
(7)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9)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10)取之無禁,用之不褐(代詞,它們)。
(11)始指異之(代詞,它,指西山)。
(12)故為之文以志(代詞,它,指宴游西山這件事)。
(13)圣人之所以為圣(指代這件事)。
2、助詞.。
(1)不如須臾之所學(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
(2)彼童子之師(的)。
(3)非蛇蟠之穴,無可寄托者(的)。
(4)古之學者必有師(的)。
(5)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的)。
(6)月出于東山之上(的)。
(7)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
(9)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的標志)。
(1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的標志)。
(11)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的標志)。
(1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4)茍非吾之所有(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5)吾與子之所共適(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6)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9)不知日之入(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篇七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迸袛嗑渲?,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庇械呐袛嗑?,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夫戰(zhàn),勇氣也。(《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現(xiàn)象。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例如?/p>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事跡()計日以還?!洰?,()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p>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2.省略謂語。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篇八
愛蓮說(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淺談泰勒科學管理心得體會范文范本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感想(七篇)
- 個人工作計劃及目標計劃(匯總11篇)
- 最新高三父母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優(yōu)秀13篇)
- 最新冬至短信問候語(優(yōu)秀18篇)
- 2023年黨章學習收獲(通用14篇)
- 最新安裝服務合同通用(匯總20篇)
- 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思想感悟 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有感(7篇)
- 最新壯麗奮進新時代范文范本(匯總17篇)
- 個人自我檢討書(實用16篇)
- 動漫的英語怎么說英文翻譯及閱讀 動漫的英語怎么說英文翻譯及閱讀理解(九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jié)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jié)(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jié)(優(yōu)質(zhì)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zhì)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文檔
-
職工籃球比賽宣傳簡報范文 教職工籃球賽簡報范文(七篇)
23下載數(shù) 687閱讀數(shù)
-
2023年黨史23講心得體會簡短(精選13篇)
35下載數(shù) 870閱讀數(shù)
-
2023年俯視仰視平視議論文800字(精選12篇)
42下載數(shù) 190閱讀數(shù)
-
最新審計案例分析心得體會報告(精選10篇)
24下載數(shù) 534閱讀數(shù)
-
端正入黨動機心得體會(大全14篇)
42下載數(shù) 467閱讀數(shù)
-
2023年交警入黨申請書簡短(模板10篇)
48下載數(shù) 340閱讀數(shù)